- 波耳的原子軌道理論並無法完整地解釋多電子原子的實際情形,依行星原子模型所說,電子是依特定軌道繞核運轉,但事實上電子軌跡是無法預測,因此軌道觀念被修正為軌域(orbital)較符合實際。
- 1926年量子力學被提出,修正了波耳的原子模型理論。
量子力學模型如下:- 電子除具有粒子性外,亦具有波動性。
- 電子並非單純地在特定軌道上運轉,而是繞原子核附近的區域內作高速運動。電子分佈在空間各處的機率稱為軌域,通常以電子雲90%~95%機率的空間代表原子軌域。
- 量子數:
- 主量子數(n):決定軌域的大小,當值愈大,軌域的範圍就愈大,電子在軌域中的能量也愈大。
n=1、2、3...依序代表第一主層、第二主層,...分別用K、L、M、...表示。 - 角量子數(l):表示軌域的形狀。
l=0、1、2...(n-1)。
l=0,軌域的名稱是s,軌域的形狀球形。
l=1,軌域的名稱是p,軌域的形狀啞鈴形。
l=2,軌域的名稱是d,軌域的形狀花瓣形。
- 磁量子數(ml):表示軌域的方向或副層軌域數。
ml=-l,...,-2,-1,0,+1,+2,...,+l,共(2l+1)個。 - 旋量子數(s):表示電子自旋的方向,s=+1/2或-1/2。
- 主量子數(n):決定軌域的大小,當值愈大,軌域的範圍就愈大,電子在軌域中的能量也愈大。
